随着足踝部骨折的AO/OTA分型、踝关节LaugeHansen分型、距骨骨折HawkinsCanale分型、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跖跗 关节损伤Myerson分型等提出,以及OlerudMolander踝关节骨折功能评分系统、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Maryland足功能评 分系统等建立,足踝部骨性损伤的疗效得到很大的改善。然而在这些分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治疗原则仍存在一定争议,每年都有较多关于足踝部创伤的发生机制、 生物力学、治疗方案等相关论文发表。由于患者群体较大,足踝部创伤相关研究仍为目前热点话题。
对于踝关节不稳定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特别是胫腓下韧带联合的慢性损伤仍是目前诊疗的难点。对于踝关节慢性疼痛的认识目前归于2种理论:(1)踝关节 不稳定;(2)胫腓下联合内软组织增生性撞击,但确诊较难。踝内、外侧韧带损伤的修复指征尚无定论。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治疗原则也存在争议。
微创技术逐渐被用于踝关节游离体、软骨损伤、关节滑膜炎及骨关节炎的治疗。踝关节小切口手术及镜下手术不断被报道,镜下踝关节融合在国外开展较多,但手术指征和手术技术尚不完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较多。
踝关节炎终末期的治疗也是目前足踝外科讨论的焦点。关节融合还是置换存在争议?随着各种踝关节假体的设计和长期临床试验结果的报道,关节融合作为踝关节炎终末期治疗“金标准”的地位也受到挑战。
糖尿病足和足踝部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也是足踝外科的难点,截肢的指征、截肢时机及截肢平面的选择随着早期诊疗技术的改善,以及血管外科技术的发展而变得更加严格。
足踝部各种畸形的手术及术后康复治疗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也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足踝外科发展展望
足踝外科在世界范围内属于新兴学科,在中国更是起步阶段,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都很不完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国际和国内交流更加便易化,对于发展相对 落后的国内足踝外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的学科发展道路,使我国足踝外科逐渐走上健康而有序的发展道 路。